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55页)-天哥SEO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 53页

  • 内容提供方:知识分享
  • 大小82.6 KB
  • 字数约3.48万字
  • 发布时间2023-10-13发布于福建
  • 浏览人气168
  •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 收藏次数0
  •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

  • 关闭预览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PAGE PAGE 1 PAGE PAGE 2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 材料二: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 [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传道C必授D异才E故谓之F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不同。 B.“用意详审”中“审”意思是“详细”,与《促织》中“审视,巨身修尾”的“审”含义相同。 C.“不能尽解”中“解”意思是“理解”,与词语“解褐”和“解甲归田”中的“解”含义相同。 D.“子之武城”中“之”意思是“到”,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充认为,圣贤们文中写的东西未必全都正确;匆忙中说的话也不能都对,所以当今的学者才会追问和反驳先贤。 B.王充用七十弟子向孔子学习时不能追问责难孔子的事实反驳一般评论者的观点,认为七十弟子未必胜过今天的儒生。 C.文本一作者以禹追问和责难皋陶为例,说明追问和责难能够让道理说得更明白,讲得更深刻,强调问难的重要性。 D.子游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反驳孔子,指出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能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王充对子游持赞赏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5.王充强调问难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殉死,又相之。”子曰:“管仲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或曰:“管仲俭乎?”子曰:“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节选自《论语》,有改动)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习、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习、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候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成,犹得为诸候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有改动) 6.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仲宜因A桓公B之问C举天下D之贤者E以自代F则仲虽死G而齐国未为H无仲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表示推测,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的用法及意义相同。 B.治,太平,与《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中的“治”意义相同。 C.“放四凶”中的“放”,与《屈原列传》“自令见放为”中的“放”意思相同。 D.不肖,文中指不贤明,也可指不才,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等,也可用作谦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和子贡都认为管仲不为旧主殉死,而又效忠新主,是不仁的;而孔子认为管仲仁,没有缺点。 B.苏淘对于齐国治理好的原因,更强调鲍叔的功劳;对于齐国祸乱的原因,更强调管仲的过错,语出新奇。 C.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最强,且齐桓公的才能要胜过晋文公,但晋国霸主地位却比齐国长久。 D.苏淘的《管仲论》,立论明确,逻辑严密,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释见解,很有说服力。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2)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10.请简要概括孔子和苏洵对管仲评价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群而不党义 鲁论《卫灵》篇“群而不党”,集注“和以处众而不阿比”,君子处众之道,诚如是矣。《论语》曰:“诗可以群。”曰:“鸟兽不可与同群。”此“群”之义近公也。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曰:“君子不党。”此“党”之义近私也公则为和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协恭之美在野可以释惊世骇俗之嫌。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公私之间、群党之义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党之由于器识学问亦昭然矣。 由是以推,王导纵恶于王敦,蔡邕铭恩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所谓群而不党者,必如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君子,以集思广益而渊然,以黜邪崇正而毅然,以激浊扬清而霭然,盖无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识不足以自固,则又不能不党,此其大较也。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以为群,则君子与君子宜无不同,何以洛蜀朔之显分门户?以为不党,则聚徒讲学,何必以诋讥朝政为能。非器识学问之兼至者,盖不足以语此矣。 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其在《礼》曰:“君子敬业乐群。”此君子之群也。其在《书》曰: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不党之君子所普为之也。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也。 (节选自《赵佩茳集》,有删改) 1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党”之义A近私也B公则为和C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协恭之美G在野可以释H惊世骇俗之嫌。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指光明的,与“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昭”,两者词义相同。 B.恶,指行恶事,与“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两者词义不相同。 C.邪,指奸邪之人,“邪曲之害公也”的“邪”表示品行不正的小人,两者用法相同。 D.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贾生、靳尚四人党而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也不值得与他们谈群而不党。 C.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 D.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 (2)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 15.历史上的朋党之祸值得后人警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党而不群”的危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慎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路A为卫大夫B孔悝之邑宰C蒉聩D乃与孔悝作乱E谋F入孔悝家G遂与其徒H袭攻出公。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中的“以”是“止”的意思,与“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B.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 C.“因门人请为弟子”中的“因”是“通过”的意思,与“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因”意思相同。 D.“闻之而驰往”中的“驰”是“奔跑、快跑”的意思,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中的“驰”含义相同。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曾经欺侮过孔子,但后来却被孔子的人格所感化并成为了孔子的学生。 B.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去向孔子辞行,孔子告诫他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应采用恭谨谦敬的仁政。 C.卫灵公去世后,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却不肯接受,他的理由是太子虽然逃亡了,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 D.卫国变乱,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子路跟随回到卫城,与作乱者进行了面对面斗争。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2)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注释]错,同“措”。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宇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2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阳虎欲逐A怀公山不狃B止之其秋C怀益骄阳虎D执怀E桓子怒阳虎F因囚桓子G与盟H而释之 21.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 B.“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 C.《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当时各个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孔子编写的关于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2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B.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藐视君主;季桓子僭越礼法,以致从大夫以下都不守正道,孔子因此而辞官。 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2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24.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乙】 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②也。”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海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必有我师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一日暴之???????????????????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6.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D.【甲】文“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2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 材料二: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懦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救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晚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 【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②子游:孔子学生,姓官名偃,字子游。 2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C传道D必E授F异才G故谓之H殊。 3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武城”中“之”意思是“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含义相同。 B.孔子所说的“君子”主要是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比如“君子喻于义”。 C.“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含义不同。 D.“不能尽解”中“解”意思是“解决”,与《师说》中“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解”含义相同。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游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反驳孔子,指出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能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王充不赞同子游的这一做法。 B.材料二以禹追问和责难皋陶为例,说明追问和责难能够让道理说得更明白,讲得更深刻,强调问难的重要性。 C.王充用七十弟子向孔子学习时不能追问责难孔子的事实反驳一般评论者的观点,认为七十弟子未必胜过今天的儒生。 D.王充所讲的道理,与“弟子不必不如师”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今天我们读书做学问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2)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 33.王充强调问难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3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对应的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3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3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8.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借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3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下面的句子中用“/”标出 诸 侯 有 相 伐 者 尚 耻 之 今 鲁 父 母 之 邦 也 4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4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仲仲。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4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43.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选自《论语·颜渊》《论语·为政》) 材料二: 殷汤遭夏桀无道残贼天下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而王道兴跃。革乱补弊,移风易俗,改制作新,海内毕贡,天下承风。 纣为天下,残贼奢佚,不顾邦政。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文王以圣事纣,天下皆尽诚知其贤圣,从之,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妊妇,残朝涉。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瞻天下,封微子于宋。 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天暴风雨,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树木尽偃。成王大恐,乃发《金滕》之柜,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 晋公子重耳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强者为君。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 (摘编自《越绝吴内传第四》) 4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殷A汤B遭C夏D桀E无F道G残H贼I天J下K于L是M汤N用O伊P尹Q行R至S圣T之U心 4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任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举先王之政”的“举”字意思不同。 B.王道指国君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和方法,“道”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的“道”意思相同。 C.易,指改变,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的“易”意思相同。 D.从,指跟随,与《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字意思不同。 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汤重用伊尹,革除乱政,改变习俗,建立新法,以教化百姓;商纣残暴狠毒,最终身死国灭。这两例说明了王朝兴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B.武王和文王一样品格高尚,获得了诸侯的拥护。他看重贤臣的力量,一直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才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纣王。 C.周公摄政,赏罚分明,爱惜民力,推行礼义,百姓生活安定;遭遇诬告,就辞去高位避到边境。成王了解周公的高尚品德后连夜赶路迎回他。 D.晋文公未执政时,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混战不休,实力强大的凭武力称霸天下。他执政后,诸侯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 (2)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 48.材料二中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 PAGE PAGE 1 PAGE PAGE 2 答案及解析: 1.BCE 2.C 3.A 4.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5.①圣贤的言论和文章不一定全对;②遍问和问难能让观点更深刻、道理更明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们看见孔子当这些人的老师,就认为圣人传授学说,一定要授给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说这些人与众不同。 “孔子为师”主谓短语作“见”的宾语,B处断开; “圣人传道”主谓宾结构完整,C处断开; “故谓之殊”,“故”表结论,一般放在句首,E处断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相信/随意。句意:喜欢相信老师,推崇古人/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 B.正确。句意:构思周密/ 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 C.错误。理解/脱下。句意:不能完全理解/脱去平民衣服/脱掉铠甲,回到乡村。 D.正确。句意:孔子到武城/项伯连夜赶到刘邦的军营。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当今的学者才会追问和反驳先贤”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时人不知难”“时人不知问”,说的是当时的人。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二三子”,诸君,几个人,此处指学生们;“是”,正确,对的;“戏”,开玩笑。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可知,圣贤的言论和文章不一定全对; 根据“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可知,遍问和问难能让观点更深刻、道理更明白。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社会上的儒生学者,喜欢相信老师,推崇古人,认为圣人贤人说的都没有错,专心致志地讲述和学习,不知道进行反驳和质问。圣贤下笔写文章,尽管构思周密,还不能说完全正确,何况是匆忙中说的话,怎么能都对呢?不能全对,当时的人却不懂得反驳;有的虽正确,但意思隐晦,难得明白,当时的人也不晓得去追问。考察圣贤的说法,有很多自相违背;他们的文章,上下有很多互相矛盾。当今的学者,却不知道这一点。 一般评论者都说:“孔子门下的学生,七十个弟子的才能,都胜过今天的儒生。”这个说法很荒谬。他们看见孔子当这些人的老师,就认为圣人传授学说,一定要授给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说这些人与众不同。其实,古人的才能,跟今人的才能一样,今天称为“英杰”的,古人认为是“圣神”,所以说七十弟子是历代少有的。假使现在有孔子这样的老师,那么当代的学者都是颜回、闵损之类人物;假使当时没有孔子,那么七十弟子这些人,也跟今天的儒生一样。拿什么来证明呢?用他们向孔子学习,不能追根问底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圣人的话,不能完全理解;陈述的道理,不能立即领会透彻。不能立即领会透彻,就应该追问下去搞清楚;不能完全理解,就应该提出疑问来彻底弄通它。当年皋陶在舜的面前陈述治国的道理,说得肤浅粗略而不透彻。经过禹的追问和资难,原来肤浅的话又深入了一步,粗略的意思才又更清楚了。大概由于这样追问和责难,才使睾陶的话因受激发而说得更深刻,被触动而讲得更明白了。 孔子笑子游弹琴喝歌,子游引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来反驳他。直到现在考察《论语》的原文,孔子的言论中还有很多类似讥笑弹琴唱歌的文句,但他的弟子中却很少有像子游那样敢辩驳的,所以孔子的话,始终有些像死结一样无法解开。由于七十弟子不敢辩驳,现在的儒生,就不能切实讲清孔子言论的是非了。 凡做学问的方法,不在于有无才能,难就难在敢于反问老师核实道理,确定是非。问难的方法,不一定要面对着圣人,赶在他活着的时候。现在解说圣人的道理来教人的人,不一定要圣人教过的话才敢说。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追问责难孔子,对道理有什么损害呢?果真有传授圣人学业的才智,反驳孔子的说法,又有什么不合理呢?追问孔子的言论,反问不理解的词句,世上如果有才高留深的人出现,而他们又是能回答问题解释疑难的人,一定会肯定我通过贵难追问讲清是非的做法。 文本二: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喝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道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6.CFG 7.B 8.A 9.(1)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在成功之日完成,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 (2)他们本来就是祸乱国家的人,但是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 10.相同点: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使齐国富民强,建立了不朽功绩。 不同点: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苏洵认为管仲不能举荐贤才。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管仲应该趁着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因桓公之问”作“举”的状语,因状语较长,可在其后C处断开; “举”的宾语是“天下之贤者”,“以”表目的的连词,连接“举”和“自代”,中间不断开,其后F处断开; “仲”作主语,“死”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其后G处断开。 故选CFG。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实词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被异族统治)。/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B.“意义相同”错误。太平。/讲求。句意: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C.正确。句意:有了舜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流放四凶;/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D.正确。句意:它的君主虽不贤明。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没有缺点”不正确,结合“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分析可知,孔子认为管仲有不节俭的缺点。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非成于成之日”判断句,并不是在成功之日完成;“非”,不是;“由起”,原因引起。 (2)“乱”,祸乱;“顾”,但是;“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判断句。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观点的能力。 相同点:结合材料一“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和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分析可知,二人都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使齐国富民强,建立了不朽功绩。 不同点:材料一“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表明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材料二“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表明苏洵认为管仲不能举荐贤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靠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匡正天下,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被异族统治)。难道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吧。”有人说,“管仲俭约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业,对于公事却不管,怎么谈得上俭约呢?” 材料二: 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的时候,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管仲一生都在为使齐国国富民强而努力,诸侯不敢再叛乱。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相继得到重用。齐桓公最后在宫廷内乱中去世,直到齐简公时期,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 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的原因,而说是因为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固然是导致国家动乱的人,但是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有了舜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么齐桓公是什么人呢?但是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正当这个时候,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很多年了,也该了解他的为人吧?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管仲应该趁着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不说也罢!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而晋文公之子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待人宽容仁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了晋文公的余威,在后世还称霸了一百年之久。为什么呢?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 我阅览历史,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和斥退宠臣弥子瑕,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11.BDG 12.A 13.B 14.(1)自从这个道理不彰明之后,朝廷没有办法收到聚拢众人、共同策划、一起出力的成效,于是结党营私导致的灾难就被后世批评指责。 (2)后世君子如果把放下党争作为本心,而不把建立私党作为要事,那么一旦入朝为官就会神色严肃地立于朝堂,一旦离开朝堂为民就会闭门谢客,韬光养晦。 15.①倾力迫害正直之士,使人心之正、天理之公沦丧;②利用党派的力量与朝廷对抗,弃国家利益于不顾,导致天下大乱。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里“党”的意思是倾向于个人的。(强调)集体就是和睦和谐,就是公正团结,在朝廷可以借此收获恭谨事君、合作办事的美政,在民间可以借此消解使世人惊骇的嫌怨。 “令此‘党’之义近私也”这是一个判断句,“此……也”为标志,B处独立断开; “公则为和为周”也是判断句,“则”表判断,D处断开; “在朝可以收同寅协恭之美”“在野可以释惊世骇俗之嫌”为对称句,G处断开。 故选BDG。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文中“昭”,指显然,“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昭”为光明纯洁。句意:君子合群共处而不结党结派源自于他们的器量见识学问是很显然的了。/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两者词义不同。 B.正确。“非恶其声而然也”中“恶”为讨厌、厌恶。句意:王导纵容王敦行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C.正确。两者都为形容词作名词。句意:因为斥退奸邪之人,崇尚正直而形成坚毅刚强的性格。/邪恶之人侵害公道。 D.正确。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王导、蔡邕、贾生、靳尚四人党而不群”错,由原文“王导纵恶于王敦,蔡邕铭恩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可知:王导、蔡邕二人确实是党而不群,而贾生和屈原则是不党不群,至于靳尚则无明确定论。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诟病”,批评指责;“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被动句式。 (2)“释”,放下;“树”,建立;“正色”,神色严肃;“杜”,堵塞、关闭。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由“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得出答案①倾力迫害正直之士,使人心之正、天理之公沦丧; 由“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也”得出答案②利用党派的力量与朝廷对抗,弃国家利益于不顾,导致天下大乱。 参考译文: 《鲁论语·卫灵公》篇“群而不党”,注释为“和气地和众人相处,不偏袒勾结”,君子和众人相处的原则,确实像这样啊。《论语》中说:“诗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说:“(人)不可以和鸟兽同群相处。”这里“群”的意思是倾向于集体的。孔子说:“人的过错,各自取决于他所属的类别。”孔子说:“君子不拉帮结派。”这里“党”的意思是倾向于个人的。(强调)集体就是和睦和谐,就是公正团结,在朝廷可以借此收获恭谨事君、合作办事的美政,在民间可以借此消解使世人惊骇的嫌怨。(强调)个人就是放纵无度,就是依附勾结,有才能的人就拉帮结社让人忧虑,没有机遇的人就追求不重要之物、随波逐流而毫无顾忌。集体个人之间、群和党的意义就显然(不同)了。君子合群共处而不结党结派源自于他们的器量见识学问是很显然的了。 由这我们可以推论出,王导纵容王敦行恶,蔡邕对董卓的恩情铭刻于心,这是结党营私而不是君子的合群啊。贾谊把和武夫绛侯周勃同朝为官当作耻辱,屈原遭靳尚的谗言所害,他们不结党营私也不合群。人们所说的真正的合群但不结党营私的人,一定要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位君子一样,因为集合群众的思想,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而达到精深广博的境界,因为斥退奸邪之人,崇尚正直而形成坚毅刚强的性格,因为去除污浊,发扬清正而和气友善,如果没有他们这样的器量的人,就不能够团结群体。然而才学见识不足以使自己坚实稳固,又不得不和人结成党派,这就是大致的情况。自从这个道理不彰明之后,朝廷没有办法收到聚拢众人、共同策划、一起出力的成效,于是结党营私导致的灾难就被后世批评指责。像唐末的牛李党争,宋代的洛、蜀、朔三个党派,明朝的东林党人,虽然不能够一概而论,但是卑劣小人用来倾力构陷正直之士的手段,没有什么不用的。然而不能用合群相处化解结党之祸,使他们的行为能够符合人心的公正、天理的公道,那么诸位君子也负有责任啊。如果认为君子应该合群相处,那么君子与君子之间就应该没有什么不同,那为什么洛、蜀、朔三党要明显地区分派别?如果认为君子不应该结党营私,那么聚集弟子讲授学习,又为什么一定以诋毁讥讽朝政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本事。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大概是不值得对他们说这些的。 后世君子如果把放下党争作为本心,而不把建立私党作为要事,那么一旦入朝为官就会神色严肃地立于朝堂,一旦离开朝堂为民就会闭门谢客,韬光养晦。那就是《礼记》中所说的:“君子专心学习,乐于和同群之人相处。”这才是君子之群。那就是《尚书》中所说的:“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浩荡无私。”这就是不结党营私的君子的普遍做法。如果不这样,那么偏激的情绪还没化解,又有声势助长它,以至于想要聚集众人的力量和君主朝廷对抗,这就是天下大乱啊。 16.CEG 17.C 18.D 19.(1)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白白为他遭受祸殃。 (2)子路说:“君子可以死,但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 “子路”是主语,“为”是动词,意思是“担任”,是谓语,“邑宰”是宾语,“卫大夫孔悝之”是宾语的定语,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故应C处断开; “蒉聩”是主语,“与孔悝”是介宾短语做状语,“作乱”是谓语,构成主谓结构,结构完整,故应E处断开; “谋”的宾语是“入孔悝家”,宾语后断开,故应G处断开。 故应CEG三处断开。 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前一个“以”通“已”,两个都是动词,止、停止。句意: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B.正确。 C.“意思相同”错。“因”,介词,通过/动词,依靠。句意: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做孔子的弟子。/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 D.正确。“驰”,都是动词,奔跑、快跑。句意: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错。文中“子羔卒去”意思是“子羔最终离开”,“卒”意思是“最终”,不是“死亡”。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去”,离开,逃离;“还”,回去;“空”,白白地。 (2)“冠”,帽子;“免”,脱离,掉落;“遂”,于是;“缨”,系帽子的带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来国家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性情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季康子问道:“仲由有仁德吗?”孔子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人臣了吗?”孔子回答说:“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可是,我告诉你: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可以亲近民众;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效上司了。”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是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白白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20.CEG 21.A 22.C 23.(1)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2)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 24.①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②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③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了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才释放了他。 “其秋”是时间状语,其前后应断开,即C涂黑; “执怀”的主语是“阳虎”,“执”作谓语,“怀”作宾语,故E应涂黑; “因囚桓子”的主语是“阳虎”,“因”作状语,“囚”作谓语,“桓子”作宾语,故G应涂黑。 2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恢复/补救。句意:克制自己,一切都恢复到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B.正确。实践/侍奉。句意:请允许我遵从您的话去做。/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力排众议”错。原文的表述是“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可见,“力排众议”无中生有。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平地”,填平洼地;“覆”,倾倒;“篑”,盛土的竹筐。 (2)“笔”,书写、记载;“削”,删除;“赞”,增添、加入。 2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政在选臣”,意为:治理国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由此可概括为: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 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句意:举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由此可概括为: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 原文“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句意: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这是强调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泰伯》)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子罕》)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子罕》)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颜渊》)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卫灵公》)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摆设各种礼器,学习模仿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孔子的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是出于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父亲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告诫他的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一定有才德显达的人。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难道他不是才德显达的人吗?我如果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孟釐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习礼仪。 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鲁国大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与齐景公交往。 孔子四十二岁时,鲁昭公死在干侯,鲁定公即位。鲁定公在位的第五年夏天,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位。季桓子的宠臣叫仲梁怀,和阳虎有矛盾。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了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才释放了他。阳虎从此越发看不起季氏。季氏自己也超越礼法凌驾于公室之上,大夫的家臣执掌国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全都僭越礼法,背离正道。所以孔子不做官了,退居整理《诗》《书》《礼》《乐》,弟子众多,从远方而来,都来接受孔子传授的学业。 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回答说:“治理国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资料编写了《春秋》,《春秋》的文辞简练而义旨博大。 孔子为官时,审理诉讼案件,有应该和别人共同商议的文辞,从不独断判决。到他撰写《春秋》时,当写的就写,当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也不能增删一个字词。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城北的泗水边,弟子们都服丧三年。三年过去了,弟子们为老师心里守丧已毕,互相诀别而离去,就哭了起来,各又表达哀痛之情;有的弟子又留了下来。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安家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命名这里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儒生们也在孔子墓前讲演礼仪。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然后才去处理政务。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25.D 26.C 27.C 28.(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2)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 A.第一个“乐”,以……为快乐;第二个“乐”,快乐、乐趣。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B.第一个“焉”,在其中;第二个“焉”,助词。句意: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C.第一个“暴”,晒;第二个“暴”,突然。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 D.两个“矣”都是语气助词。这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及相关断句、句式等文言知识的判断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 C.由原文“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可知,【乙】中的“策”指的是竹简。 D.正确。“可以为师矣”是“可以(之)为师矣”的省略。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是“(君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省略。句意:君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分析不正确,乙文最后一则是关于治理国家的。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罔”,迷惑;“殆”,危险,这里指疑惑。 (2)“无他”,没有别的什么;“求”,寻找;“放心”,失去了的本心。 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孟子说:“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这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孟子说:“君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不能靠武力的强大震慑天下。” 29.BDG 30.D 31.A 32.(1)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2)果真有传授圣人学业的才智,批评(抨击)孔子的说法,又有什么不合常理呢? 33.原因:①圣贤的言论和文章不一定全对;②追问和问难能让观点更深刻、道理更明白。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们看见孔子当这些人的老师,就认为圣人传授学说一定要授给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说这些人与众不同。 “彼见孔子为师”是一个语意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在B处断句; “传道”“授异才”是两组动宾结构,省略了主语,应分别在D处和G处断句。 故涂黑的三处是BDG。 3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两个“之”均是“往”。句意:孔子到武城。/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 B.正确。 C.正确。相信。/随意。句意:喜欢迷信老师,推崇古人。/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 D.错误。“解决”错,是“理解”。/解答。句意:不能完全理解。/传授道理,教授作业,解除困惑。 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不赞同”错误,结合原文“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可知,王充是赞同子游的。 故选A。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二三子”,你们;“是”,对;“前言”,刚才说的话;“戏”,玩笑。 (2)“诚”,果真;“知”,通“智”,才智;“伐”,抨击、批评;“逆”,违背。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可知,圣贤的言论和文章不一定全对; 结合原文“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可知,追问和问难能让观点更深刻、道理更明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道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论语·阳货篇》) ????材料二: ????社会上的儒生学者,喜欢迷信老师,推崇古人,认为圣人贤人说的都没有错,专心致志地讲述和学习,不知道进行反驳和质问。圣贤下笔写文章,尽管构思周密,还不能说完全正确,何况是匆忙中说的话,怎么能都对呢?不能全对,当时的人却不懂得反驳;有的虽正确,但意思隐晦,难得明白,当时的人也不晓得去追问。考察圣贤的说法,有很多上下自相违背;他们的文章,前后有很多互相矛盾。当今的学者,却不知道这一点。 ????一般评论者都说:“孔子门下的学生,七十个弟子的才能,都胜过今天的儒生。”这个说法很荒谬。他们看见孔子当这些人的老师,就认为圣人传授学说一定要授给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说这些人与众不同。其实,古人的才能,跟今人的才能一样,今天称为“英杰”的,古人认为是“圣神”,所以说七十弟子是历代少有的。假使现在有孔子这样的老师,那么当代的学者都是颜回、闵损之类人物;假使当时没有孔子,那么七十弟子这些人,也跟今天的儒生一样。拿什么来证明呢?用他们向孔子学习,不能追根问底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圣人的话,不能完全理解;陈述的道理,不能立即领会透彻。不能立即领会透彻,就应该追问下去搞清楚;不能完全理解,就应该提出疑问来彻底弄通它。当年皋陶在舜的面前陈述治国的道理,说得肤浅粗略而不透彻。经过禹的追问和责难,原来肤浅的话又深入了一步,粗略的意思才又更清楚了。大概由于这样追问和责难,才使皋陶的话因受激发而说得更深刻,被触动而讲得更明白了。 ????孔子笑子游弹琴唱歌,子游引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来反驳他。直到现在考察《论语》的原文,孔子的言论中还有很多类似讥笑弹琴唱歌的文句,但他的弟子中却很少有像子游那样敢辩驳的,所以孔子的话始终有些像死结一样无法解开。由于七十弟子不敢辩驳,现在的儒生就不能切实讲清孔子言论的是非了。 ????凡做学问的方法,不在于有无才能,难就难在敢于反问老师,核实道理,确定是非。问难的方法,不一定要面对着圣人,赶在他活着的时候。现在解说圣人的道理来教人的人,不一定要圣人教过的话才敢说。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追问责难孔子,对道理有什么损害呢?果真有传授圣人学业的才智,批评(抨击)孔子的说法,又有什么不合常理呢?追问孔子的言论,反问不理解的词句,世上如果有才高智深的人出现,而他们又是能回答问题解释疑难的人,一定会肯定我通过责难追问讲清是非的做法。 (王充《论衡·卷九》) 34.FIK 35.B 36.C 37.(1)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 (2)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38.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过。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齐国即将侵犯鲁国,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 “诸侯有相伐者”中“诸侯”是主语,“有”是谓语,“相伐者”是宾语,“者”后F处断开; “耻之”是动宾结构,后面I处断开; “今鲁父母之邦也”是判断句,注意“鲁”后K处断开。 故在FIK处断句。 3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四方诸侯之国;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表示范围广。句意:出使外国各方。/志向远大。 B.错误。保存;问候,思念。句意:我的坟墓也要筑(保存)在这里。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C.正确。句意:这是偏僻简陋的小国。/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 D.正确。谦卑的言辞;低下。句意:不要讨厌俯首低眉、用谦卑恭敬的话去奉承吴国。/不是天资低下。 故选B。 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错误,根据原文“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其中的“君”应是越王,所以应为:越晋同时出兵。 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万乘”“千乘”,万辆战车,千辆战车;“私”,占有;“切”,深深;“恐”,担忧。 (2)“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君有益”;“执事”,对对方的敬称;“鄙”,把……当做边邑;“远”,远地。 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德行:颜渊,闵子骞”可知,颜渊和闵子骞的特点在“德行”;从“政事:冉有,季路”可知,冉有和季路的特长是“政事”;从“言语:宰我,子贡”可知,宰我和子贡的特长在“言语”。由此可知,子贡擅长言辞,这符合出使的要求,而颜渊、子路等人的长处不在此;孔子是根据他们的才能因材施教,并人尽其才。 同时,材料一提到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孔子的答语中提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见子贡请教学业之时曾涉及过出使之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材料二: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他想作乱篡位自立,但心中惧怕齐国的世族鲍、晏 两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鲁哀公十分担心,孔子也非常忧虑,于是召集门生弟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齐国即将侵犯鲁国,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颜渊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出去阻止,孔子同意了。子贡南下去见吴王,劝吴王说:“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况且,救援鲁国,能够显扬好的名声;而讨伐齐国,也可以获得大的益处。如果一举而能在道义上挽救危亡的鲁国、在气势实力上制服强齐和威震晋国,那末,肯定就能够称王,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吴王说:你等我打败了越国后,再商议讨伐齐国的事情。”子贡说:“这不行。君王想打败越国回来后再去与齐国较量,那时候鲁国早已被齐国兼并了。只知道对付弱小的越国,却惧怕强大的齐国,那么,我就先到东面去见越王,劝说越王派出精兵,按照我的建议,与吴军一起去救鲁伐齐。这样,君王既能得到削弱越国的实际,又能获得为拯救诸侯而去讨伐强暴的好名声。”吴王听后大为高兴,于是就送子贡去越国。子贡东行来拜见越王,越王问子贡说:“我们越国是个偏僻鄙陋的地方,先生居然屈尊光临,不知有什么要求?”子贡说:“吴王有讨伐齐国的愿望,君王就应该不惜贵重的器物,把它们献给吴国,以迎合吴王之心,也不要讨厌俯首低眉、用谦卑恭敬的话去奉承吴国,应该故意抬高行礼的等级,那么吴王就一定会去攻打齐国了!他打仗失败了,是您的福分。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以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我请你允许我北行去拜见晋君,劝说晋君,使晋、越两国夹攻吴国,吴国的精锐之师和宝器仪仗,先在齐国受到损伤,后又在晋国消耗殆尽,于是,君王可以利用吴国这疲败际,那就一定能消灭吴国了!”越王非常高兴。吴王夫差果然调集九个郡的军队,与齐军大战于艾陵,把齐军打得大败,俘瞄了齐军的七位将领。吴国的军队驻扎在外不回国,果然又与晋军在黄池相遇。吴晋两国争强,晋军发动攻击,吴军大败。越王勾践得到这个情报,马上渡江袭击吴国,杀死了夫差,同时也将吴国国相杀了。所以说子贡一出国游说,就使鲁国安宁、齐国内乱、吴国破亡、晋国强盛、越国称霸。 39.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 40.B 41.C 42.(1)就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文档评论(0)

  • 内容提供方:知识分享
  • 审核时间:2023-10-13
  • 审核编号:8006016024005140
  • 认证类型:实名认证
  • 能力类型:内容提供者
  • 领域认证:
  • 版权证书:
  • 区块链号:

相关文档

相关内容推荐

滑冰服关键词崇州关键词优化王者关键词福利弹唱软件关键词midjourney关键词国风女装关键词填写音频作品关键词关键词 叠字 图片敦煌关键词排名提供精准关键词车市关键词视频种植关键词大全休闲娱乐关键词知行榜样关键词文山关键词优化抓取产品关键词情侣衣关键词事半功倍 关键词笔记关键词操作技巧文献关键词总结关键词应用流程善抓关键词关键词柯基食品大部关键词关键词自动编排可爱地毯关键词设置拦截关键词有关创新关键词父女绘画关键词部门定位关键词关键词加了字符关键词同步采集美食关联关键词盘搜 关键词刀架置物架关键词关键词站点搜索放大关键词IP关键词剧本入园关键词白岩松问关键词2018职场关键词惠安馆关键词哨兵2022关键词壁画主页关键词关键词曝光量大关键词live片段关键词堆砌制作关键词伴奏搞笑搜狗关键词匹配推几个关键词品牌分析关键词出轨搜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大小facebook关键词分析刻晴关键词张店网站关键词1024搜索关键词淘宝关键词音箱关键词演话剧荔枝搜索关键词关键词加了字符站点SEO关键词pdd玩具关键词亚马逊拖鞋关键词雷阵图关键词永福茶园关键词夕阳贴纸关键词查询关键词包含保安招聘关键词高价关键词骗局台词关键词搜索2014旅游关键词秒杀关键词分析运营关键词拆解关键词工具英语影视APP关键词关键词词根公式小学课堂关键词首页关键词平台关键词趋势分析统计网站关键词域名关键词拦截紫砂杯关键词网络金融关键词夏季服饰关键词刷宝关键词情绪肖像关键词关键词屏蔽系统拼趣关键词少年jump关键词齐白石论文关键词饰品风格关键词亚马逊关键词渠道期末备考关键词灯塔推广关键词莲花关键词成语抚顺长尾关键词35张关键词通用商品关键词表格检索关键词破案追赃关键词2023白羊关键词服装品质关键词直播过滤关键词变物关键词露骨小说关键词missa老师关键词mj渐变关键词java关键词goto搜索宝贝关键词油管颜色关键词seo关键词心得自我描述关键词古筝计划关键词深海鲸鱼关键词杂志关键词排版文献关键词总结jk绘画关键词品牌关键词案例公祭日关键词坐垫搜索关键词月亮水瓶关键词南茶关键词天津360关键词虾皮关键词规则2021 餐饮关键词产品价值关键词招生运营关键词淘宝关键词指蜂蜜关键词英文购物关键词大衣关键词图片学生奥特曼ai关键词亚马逊关键词2020珠宝关键词2019塔罗牌测试关键词小丑最强关键词聊天关键词大赏关键词扩展系统聂下雨关键词关键词筛选选择扬中关键词优化因果逻辑关键词文档关键词大全美食面包关键词国际财经关键词上衣夏装关键词普洱关键词优化外贸关键词策划床垫英文关键词财务关键词 演讲搜索关键词床垫手动关键词匹配快车关键词标题课程顾问关键词关键词在图上关键词智慧包关键词就不生气夜游新关键词无间版图关键词静态储存关键词s单 关键词黑皮肤关键词视频 关键词 样式关键词剪辑软件歌词关键词游戏东港推广关键词青晚关键词什么应该关键词app 关联关键词股票热点关键词notepad高亮关键词ai关键词玩具政府关键词检索姐妹关键词推荐关键词怎么速读鞋子讲解关键词调查关键词摘要文本关键词软件经济案例关键词关键词58动漫关键词过户转让关键词层级分析职业安全关键词党数字关键词上饶关键词排名美国账号关键词文案职位关键词搜贴纸关键词关键词总结大全多个关键词推理碗碟置物架关键词关键词校园唱歌改性塑料关键词查找论文关键词个人网站关键词体育电影关键词dnf新春关键词铁盘子关键词职业体育关键词

合作伙伴

天哥SEO

www.07yue.com
www.snlanyards.com
www.jsfengchao.com
www.urkeji.com
seo.china185.com
idc.urkeji.com
kuai.urkeji.com
seo.xtcwl.com
www.akz.net.cn
www.8830000.cn
www.te3.com.cn
www.mtcddc.cn
dw.urkeji.com
www.akz.net.cn
www.imeiying.com
www.andmedia.cn
niu.seo5951.com
dw.urkeji.com
dw.urkeji.com
www.imeiy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