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形式及其历史经验,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3
教学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向何处发展?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历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究竟走哪一条路呢?
5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时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6
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经济
7
国营经济 19.1% 合作社经济 1.5% 公私合营经济 0.7% 资本主义经济 6.9% 个体经济 71.8% 各种经济成份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国营经济 .1% 合作社经济 1.5% 公私合营经济 0.7% 资本主义经济 6.9% 个体经济 .8%
8
政治 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9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0
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何时过渡?怎样过渡? 最初设想:过渡时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阶段;过渡条件——先工业化,后集体化;过渡步骤与方式——当条件成熟时一举消灭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 新的认识:过渡时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过渡条件——先集体化,后工业化;过渡步骤与方式——改造与生产同时并举,逐步过渡。
11
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的《宪法》,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总纲。
1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改变了原来设想的在革命胜利以后首先集中力量实现工业化,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张,而是要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
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示意图: “一化”是改造的主体和物质基础。 “三改造”是两翼,是工业化的条件。 工 业 化 农 业 总路线 工 业 化 三大改造 农 业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14
3.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要性 第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解放被资本主义私有制束缚的生产力。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第四,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5
4.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的要求。 第三,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取得的成功,实际上已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四,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途径: 互助合作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途径: 互助合作 目标: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原则:自愿互利、国家帮助、典型示范。 步骤: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阶段,逐步过渡。 1956年底基本完成。
17
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农业生产并举的方针 农民把余粮运往国家粮库,支援工业建设。
18
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 政府向农民发放国家基金贷款。
19
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通过互助合作的途径,逐步过渡 1.互助组 2.初级社 3.高级社
20
图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多少和参加劳动的数量质量多少,对社员进行粮食分配。
21
邓子恢1953年初调中央农村工作部任部长。当互助合作运动多次出现急躁冒进的倾向时,他根据中央的指示,对全国的互助组、合作社进行了整顿。经过 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宣传,对农业等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迈开了步伐。1953年,中共先后作出两个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第一个是1953年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第二个是1953年底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会的决议》。到1954年底,老解放区入社农民已有60%-70%,以至80%。当时的许多统计材料表明,合作社80%以上都增产增收,并且一般都是互助组优于单干,合作社又优于互助组,因此互助合作运动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欢迎。 邓子恢1953年初调中央农村工作部任部长。当互助合作运动多次出现急躁冒进的倾向时,他根据中央的指示,对全国的互助组、合作社进行了整顿。经过
22
整顿,已有的67万个社,减少2万个,保存下来65万个,农村的紧张局势开始缓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 但到了1955年7月,毛泽东开始批评邓子恢等人的“右倾”,说他们“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对合作化运动有“过多的评头品足,不适当的埋怨,无究的忧虑,数不尽的清规和戒律”,是一种右倾错误的指导方针,甚至说他们是“从资产阶级、富农或者具有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富裕中农的立场出发”。这样,说把工作中关于合作化发展速度这类正常的党内争论夸大成为两条路线的分歧。
23
1956年1月,毛泽东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出版,促进了合作化运动的迅猛发展,席卷整个中华大地。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了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这样,包括毛泽东在内,原来预计18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仅仅用了7年时间,提前11年完成了。
24
目标: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目标: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步骤和形式:从供销合作入手,再发展到生产合作社。
25
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引导手工业逐步过渡。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引导手工业逐步过渡。 第 二 步 第 三 步 供 销 合 作 社 生 产 合 作 社 第一步 供 销 小 组 稳步 稳步
26
“挂红旗五心(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挂红旗五心(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 ——反映建国初期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什么心态?中共对此采取了哪些对策?
27
目标: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针 :和平改造 途径:国家资本主义 方式:和平赎买 目标: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28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 改造的途径是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阶段。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
29
在个别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对企业利润实行“四马分肥”。 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和平赎买 在个别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对企业利润实行“四马分肥”。 国家税收:34.5% 职工福利:15% 企业公积金:30% 资本家红利:20.5% 国家税收 职工福利 企业公积金 资本家红利
30
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的办法,即把资本家的利润限制在一定的利息上,统一规定年息为5%,共付10年。
31
为什么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 为什么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大多数工商业者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和平改造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盟友关系。
3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前,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第二阶段:1954至1955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33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三大改造的完成 邯郸市郊区酒务楼村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前排左一为荣毅仁,左二胡厥文,左三盛丕华。 农业的改造 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自愿互利 方式: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步骤: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的改造 步骤: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致相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政策:赎买 步骤:从实行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到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34
在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发展 入社农户96.3% 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35
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1 . 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 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入社手工业产值93% 全国手工业总产值比例图
36
在党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展顺利。到1956年底,全国99%的工业企业,82 在党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展顺利。到1956年底,全国99%的工业企业,82.2%的商业企业的分别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7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⑴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⑵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⑶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8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有没有失误?
39
2. 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失误与偏差 (1)在社会主义改造速度方面,急于求成,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2)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急于求纯,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40
3. 出现问题的原因 ⑴指导思想上的问题 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⑵认识上存在问题 ①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②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③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41
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消灭了私有制经济,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现行的经济政策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允许鼓励私有经济发展, 现在私营经济的规模已远远超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经济,并继续发展。 有人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既然现在允许发展,当初何必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有无必要?究竟如何看待改造与改革的关系?中国在50年代有没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2
新民主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确立的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这是三大改造的功劳。
43
从社会性质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充分肯定三大改造的历史成就作为自己的历史前提,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确立作为自己的历史起点的。否定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4
从社会发展目标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目标,是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个目标,和三大改造的根本方向是基本一致的。事实上,三大改造就是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启动的。在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不行。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向,是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所必须的。
45
在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上,当年的三大改造,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目标。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6
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当年的三大改造把公有制按照公有化程度,分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认为公有制要有一个从集体所有制到部分全民所有制再到完全的全民所有制这样一个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现在看来,公有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实现形式,不是“越大越好”,“越公越好”。
47
当年的三大改造,经济运行是建立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基础上。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运行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在这个问题上,特别要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的分析,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一概肯定。计划中要有市场,市场中要有计划,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48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2.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4.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49
参考文献与书目 1.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3.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5.柳青:《创业史》(小说) 6.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小说)
50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什么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什么说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及其意义是什么? 5.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6.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又一次历史巨变? 8.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