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杯,猝不及防地闯入了炎热的夏季市场。
这几天,“是谁在买3.5元一杯的冰杯”、“部分冰杯价格超10元遭吐槽”等热搜词条把这个“新鲜事物”的价格争议暴露在公众面前。
所谓冰杯,其实就是一杯可食用冰,主要作用是作为自制冰饮的器皿。目前,市面上的冰杯价格大多集中于3-9元区间,部分价格甚至上探到了两位数。
图源:微博
这年头,只要谈价格就能吸引讨论热度,何况在很多人眼里,“卖到十块钱的只是一堆冰块”。
这还不止,“低价王者”蜜雪冰城也入场,一向以性价比虏获年轻人芳心的雪王这次也不例外,给自家的大杯(660ml)冰杯定价1元,一下子就拉开了和其他品牌的差距,将这轮“冰杯热”推上热潮。
众多入局者,为何都一股脑涌入冰杯这个细分赛道?冰杯“价格屠夫”的到来,是否能像往常般用低价一锤定音?这轮冰杯热背后,哪些公司获益,哪些公司赚个吆喝?
年轻人爱喝冰,农夫山泉和蜜雪冰城也下场了
“我感觉我自己就是冰杯的目标客户群之一,出门在外喝饮料喝酒,买个冰杯爽爆了。”郭尚坤自认自己会是这一轮冰杯热中的狂热受众。
“对于我这种狂热爱冰人来说,真的是福音,没有冰的饮料我宁愿不喝,只是冷的也都很难喝,买个冰杯,在办公室也可以喝到冰咖啡”。谈起自带冰杯会不会不太方便,为什么不自己制冰时,郭尚坤连连摇头,“买一些在家里冰箱囤着,很方便,自己冻冰块我无法做到密封无菌,买冰杯还是要省事儿不少。”
除了单纯喜欢喝冰水以外,冰杯还在平替茶饮方面有妙用。
在小红书上关于冰杯体验的帖子中,有不少是关于茶饮店饮品平替的,“薄荷冰乌龙=农夫山泉冰杯+薄荷糖浆15ml+东方树叶乌龙茶;血橙葡萄=农夫山泉冰杯+葡萄冰球+水溶C100血橙味……”冰杯作为“特调”的基础,喝一样的水,花更少的钱,无疑戳中了这一代年轻人的G点。
图源:小红书
受到影响的还有各大线下餐饮品牌,面对现实,不少“麦门忠徒”、“K记忠粉”也不得不表示,冰杯+可乐,这种总成本不超过7元的搭配,比动辄12元的快餐店冰可乐要划算太多;许多平日里的咖啡爱好者也不得不感叹,冰杯+咖啡的组合秒杀几十块的“刷锅水”。
很明显,平替消费氛围之下,冰杯不缺需求。而在供给端,这种现象也再次得到印证。
武汉一家罗森便利店的店员表示,他们门店目前主要是卖两种冰杯,分为带柠檬片和不带柠檬片的,两者价格为3.5元和3元。进入7月,随着武汉连续大雨的天气暂停,最高温度攀升到35度,这些冰杯卖的很快,“我们店在学校旁边,很多年轻大学生喜欢来买,特别是一些刚打了球的,基本上不愁卖。”
事实上,在今年冰杯爆火之前,市面上冰杯主要来自冰力达、冰极限、冰趣味等几家可食用冰公司。这些公司的商品中也不止是冰杯,还有袋冰、球冰,酒吧高端水等。一些公司还推出了柠檬水果冰杯和草莓水果冰杯等各式各样的冰杯产品。
每到夏天,这些产品的销量也不差,但并没有今年这么火爆,有便利店员工也表示,如果说今年火爆度是100,那去年可能就是20的样子。真正让冰杯获得这么多关注的,是农夫山泉和蜜雪冰城的相继入局。
农夫山泉的布局要追溯到一年前,早在2023年5月,农夫山泉就申请了标贴(冰杯)专利。同年7月,有2位IP地址在杭州的小红书用户开始分享农夫山泉冰杯,考虑到农夫山泉总部也在杭州,这被认为或许是公司的小范围试水。
到今年2月,农夫山泉冰杯开始陆续出现在小红书的种草笔记中。到5月,这些冰杯相继铺陈到各地的便利店中。
一个店员介绍称农夫山泉的冰杯卖的要比以前的冰杯更好一些,“两三天就能卖完,卖完后会重新下单补货。可能是冲大牌子来的吧。”
到7月,“雪王”蜜雪冰城推出1元冰杯,将这轮狂欢推上新高度,这轮热潮也来到了一个新阶段。
茶饮店做冰杯,雷声大雨点小
在古茗、书亦烧仙草、茶百道、沪上阿姨等竞争对手意识过来之前,蜜雪冰城不由分说地下场了冰杯赛道,这也让外界再次见识到了雪王市场嗅觉之灵敏。
那么,冰杯的推出,对蜜雪冰城吸引客流真的起到作用了吗?
我们询问了一家商业街上的蜜雪冰城门店,店员坦言,冰杯出现以后,小程序下单量、线下到店的密度都有明显增加,“特别是6月底开始热了以后,有时有顾客来问有没有冰,这个冰杯确实让不少人专程来一趟”。
由于这家蜜雪冰城门店处于人流量较大的地域,很多人是冰杯和其他饮品各来一杯。店员介绍称,“这个月流水应该比去年要好一些。”
图源:蜜雪冰城小程序
不过由于不同门店的地域、人口密度、人口年龄结构分布不同,单一门店没有很强的代表性。
在蜜雪冰城冰杯推出没几天,就有不少网友发现,有的门店小程序上虽然还有冰杯,但等线下去拿却被告知已经下架,不得已兑换成了瓜子和果冻。
在小红书上,有消费者发现自己这边的蜜雪冰城门店小程序已经下架了冰杯。此举甚至还导致,不同地区价格的不一致。
有消费者描述,“我们这边的蜜雪冰城打一整杯冰要四块钱,说是按最低的饮料价格收的”。甚至有消费者因此对蜜雪冰城产生不满,“不想卖冰杯就别上架啊”,“玩不起”的质疑声也逐渐多了起来。
有商家现身说法表示,实际上,当初蜜雪冰城小程序统一上线这款冰杯的时候,他们就并没有得到集团方面的通知,许多商家并不知情,只知道大概的上线时间。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加盟商与品牌的利益不一致。
在冰杯这件事上,站在蜜雪冰城品牌的角度,吸引了更多客流,发挥了品牌效应,将冰杯作为“辅助商品”加宽主力商品宽度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一块钱一杯的价格,也足以覆盖其成本。因为雪王并没有采用高端可食用冰,气泡更少的制作方法,也不似其他冰杯一样需要高昂的物流储存成本,而是一如既往地走下沉路线,当店制作,成本几乎仅限于杯子本身。在1688上,一线货源中,这种杯子的杯均价格仅仅在0.1元~0.3元之间。
对于品牌来说,这样做无疑是赚的。
而在加盟的蜜雪冰城商家看来,这门生意却远不止这么简单。
现在是夏天,制冰机制冰能力毕竟有限,短时间内如果突然爆单,对于商家来说就将面临极大压力。
有蜜雪冰城加盟店主就埋怨,“比如短时间一两百单都要冰块,制冰机忙不过来,又不能让顾客投诉,我们就只能去外购,而且冰块一旦冗余又会挤占空间和资源,这成本就又要高很多,最后算下来,员工累得要死,赚不赚得了还两说”。
供需短时间逆转,冰杯生意没那么好做
和茶饮店相比,专职可食用冰的制冰厂们也需要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
最重要的,是冰杯的销售渠道问题。
当前,中国零售消费市场上,线上抢食线下是一大趋势,而冰杯的商品属性,则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在常用的电商平台搜索“冰杯”,搜索结果几乎只有各种“创意杯”、“保冷杯”这种纯杯子,因此冰杯几乎远离了物流时间在几天左右的异地配送,而主要是即时零售,特别是只有线下,才有更加具体可触性更强的消费场景。
这一点,无疑是逆势的。在许多人看来,夏天40度的时候,比起出门在外寻找便利店买冰杯,不如待在家里不出门来的简单直接。这就在商业逻辑上出现了矛盾点。
图源:淘宝、京东、拼多多搜索结果
好的商业逻辑,应该是顺势而为,如何触及那些在炎炎夏日,不愿出门的年轻人,说服他们去买冰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不止如此,由于特殊的商品属性,这些食用冰制作企业几乎只支持批发送冰,从企业到消费者之间,需要经历层层传导,这其中的利润磨损可想而知。
从整个冰杯市场维度来看,行业前景更加复杂。
作为从日韩传入的舶来品,冰杯在中国的两大邻国早已衍生出了多种玩法。
早在2012年,韩国便利店品牌CU就推出过冰杯和袋装饮料品牌Delaffe的套装产品,大获成功。到了今年,CU又推出了韩国最大的特大型杯冰杯,这款冰杯的盖子有2个吸管洞,适合与家人或恋人分享饮料,也更适合户外演唱会、露营等户外活动等场景分享饮品。
另一大品牌아미则主攻融化速度更慢的品类,据悉,其使用的65mm冰块密度更大,与饮料的表面接触较少,因此融化速度更慢。
而日本市场上则已经出现了纯冰杯、碎冰、1.1kg的板冰产品。同时,还可以根据搭配产品的不同附赠不同盖子。此外,也有企业主攻融化速度更慢的冰杯,甚至以此为卖点对外出口。当前,在日本,冰杯年消费量已经达到25.7亿杯,在中国市场潜力之巨大可想而知。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与日韩的饮食习惯尚存差异,与日韩一年四季都爱吃冰、喝冰水不同,在中国,冰杯仍然主要是夏季品。“多喝热水”,仍然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眼里的养生主旋律。
此外,冰杯本质上仍是一种辅助商品,很难唱主角戏,作为平替消费潮下的产物,冰杯热能持续多久尚未可知。
冰力达和冰极限等许多制冰厂家在前、奥雪、大桥道、唐府等冰淇淋厂家加入冰杯赛道在后,还有农夫山泉与蜜雪冰城作为各自行业领头雁入局。短时间内的火热,提高了冰杯这个细分赛道的参与度。
而众多大小公司短时间的集体发力与抢占,也让冰杯这个本就不宽阔的赛道更为拥挤。行业价格战与产品内卷的情况,已然出现。其后,市场进入稳态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出清与淘汰或许马上就会到来。
但如农夫山泉或者蜜雪冰城这样主业就是茶饮,顺应当前年轻人的冰饮潮,尽早入局冰杯赛道,不指望冰杯产品本身挣钱盈利,而是希望通过“冰杯+”促进自身原有饮品,则是提前做好了消费者调研的提前布局了。这或许会是他们的一个小业务布局,也可能是一次“神操作”。
蜜雪冰城和农夫山泉入局冰杯,抢的是“冰杯+”
冰杯热,但只做冰杯生意不好做。
冰杯,猝不及防地闯入了炎热的夏季市场。
这几天,“是谁在买3.5元一杯的冰杯”、“部分冰杯价格超10元遭吐槽”等热搜词条把这个“新鲜事物”的价格争议暴露在公众面前。
所谓冰杯,其实就是一杯可食用冰,主要作用是作为自制冰饮的器皿。目前,市面上的冰杯价格大多集中于3-9元区间,部分价格甚至上探到了两位数。
图源:微博
这年头,只要谈价格就能吸引讨论热度,何况在很多人眼里,“卖到十块钱的只是一堆冰块”。
这还不止,“低价王者”蜜雪冰城也入场,一向以性价比虏获年轻人芳心的雪王这次也不例外,给自家的大杯(660ml)冰杯定价1元,一下子就拉开了和其他品牌的差距,将这轮“冰杯热”推上热潮。
众多入局者,为何都一股脑涌入冰杯这个细分赛道?冰杯“价格屠夫”的到来,是否能像往常般用低价一锤定音?这轮冰杯热背后,哪些公司获益,哪些公司赚个吆喝?
年轻人爱喝冰,农夫山泉和蜜雪冰城也下场了
“我感觉我自己就是冰杯的目标客户群之一,出门在外喝饮料喝酒,买个冰杯爽爆了。”郭尚坤自认自己会是这一轮冰杯热中的狂热受众。
“对于我这种狂热爱冰人来说,真的是福音,没有冰的饮料我宁愿不喝,只是冷的也都很难喝,买个冰杯,在办公室也可以喝到冰咖啡”。谈起自带冰杯会不会不太方便,为什么不自己制冰时,郭尚坤连连摇头,“买一些在家里冰箱囤着,很方便,自己冻冰块我无法做到密封无菌,买冰杯还是要省事儿不少。”
除了单纯喜欢喝冰水以外,冰杯还在平替茶饮方面有妙用。
在小红书上关于冰杯体验的帖子中,有不少是关于茶饮店饮品平替的,“薄荷冰乌龙=农夫山泉冰杯+薄荷糖浆15ml+东方树叶乌龙茶;血橙葡萄=农夫山泉冰杯+葡萄冰球+水溶C100血橙味……”冰杯作为“特调”的基础,喝一样的水,花更少的钱,无疑戳中了这一代年轻人的G点。
图源:小红书
受到影响的还有各大线下餐饮品牌,面对现实,不少“麦门忠徒”、“K记忠粉”也不得不表示,冰杯+可乐,这种总成本不超过7元的搭配,比动辄12元的快餐店冰可乐要划算太多;许多平日里的咖啡爱好者也不得不感叹,冰杯+咖啡的组合秒杀几十块的“刷锅水”。
很明显,平替消费氛围之下,冰杯不缺需求。而在供给端,这种现象也再次得到印证。
武汉一家罗森便利店的店员表示,他们门店目前主要是卖两种冰杯,分为带柠檬片和不带柠檬片的,两者价格为3.5元和3元。进入7月,随着武汉连续大雨的天气暂停,最高温度攀升到35度,这些冰杯卖的很快,“我们店在学校旁边,很多年轻大学生喜欢来买,特别是一些刚打了球的,基本上不愁卖。”
事实上,在今年冰杯爆火之前,市面上冰杯主要来自冰力达、冰极限、冰趣味等几家可食用冰公司。这些公司的商品中也不止是冰杯,还有袋冰、球冰,酒吧高端水等。一些公司还推出了柠檬水果冰杯和草莓水果冰杯等各式各样的冰杯产品。
每到夏天,这些产品的销量也不差,但并没有今年这么火爆,有便利店员工也表示,如果说今年火爆度是100,那去年可能就是20的样子。真正让冰杯获得这么多关注的,是农夫山泉和蜜雪冰城的相继入局。
农夫山泉的布局要追溯到一年前,早在2023年5月,农夫山泉就申请了标贴(冰杯)专利。同年7月,有2位IP地址在杭州的小红书用户开始分享农夫山泉冰杯,考虑到农夫山泉总部也在杭州,这被认为或许是公司的小范围试水。
到今年2月,农夫山泉冰杯开始陆续出现在小红书的种草笔记中。到5月,这些冰杯相继铺陈到各地的便利店中。
一个店员介绍称农夫山泉的冰杯卖的要比以前的冰杯更好一些,“两三天就能卖完,卖完后会重新下单补货。可能是冲大牌子来的吧。”
到7月,“雪王”蜜雪冰城推出1元冰杯,将这轮狂欢推上新高度,这轮热潮也来到了一个新阶段。
茶饮店做冰杯,雷声大雨点小
在古茗、书亦烧仙草、茶百道、沪上阿姨等竞争对手意识过来之前,蜜雪冰城不由分说地下场了冰杯赛道,这也让外界再次见识到了雪王市场嗅觉之灵敏。
那么,冰杯的推出,对蜜雪冰城吸引客流真的起到作用了吗?
我们询问了一家商业街上的蜜雪冰城门店,店员坦言,冰杯出现以后,小程序下单量、线下到店的密度都有明显增加,“特别是6月底开始热了以后,有时有顾客来问有没有冰,这个冰杯确实让不少人专程来一趟”。
由于这家蜜雪冰城门店处于人流量较大的地域,很多人是冰杯和其他饮品各来一杯。店员介绍称,“这个月流水应该比去年要好一些。”
图源:蜜雪冰城小程序
不过由于不同门店的地域、人口密度、人口年龄结构分布不同,单一门店没有很强的代表性。
在蜜雪冰城冰杯推出没几天,就有不少网友发现,有的门店小程序上虽然还有冰杯,但等线下去拿却被告知已经下架,不得已兑换成了瓜子和果冻。
在小红书上,有消费者发现自己这边的蜜雪冰城门店小程序已经下架了冰杯。此举甚至还导致,不同地区价格的不一致。
有消费者描述,“我们这边的蜜雪冰城打一整杯冰要四块钱,说是按最低的饮料价格收的”。甚至有消费者因此对蜜雪冰城产生不满,“不想卖冰杯就别上架啊”,“玩不起”的质疑声也逐渐多了起来。
有商家现身说法表示,实际上,当初蜜雪冰城小程序统一上线这款冰杯的时候,他们就并没有得到集团方面的通知,许多商家并不知情,只知道大概的上线时间。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加盟商与品牌的利益不一致。
在冰杯这件事上,站在蜜雪冰城品牌的角度,吸引了更多客流,发挥了品牌效应,将冰杯作为“辅助商品”加宽主力商品宽度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一块钱一杯的价格,也足以覆盖其成本。因为雪王并没有采用高端可食用冰,气泡更少的制作方法,也不似其他冰杯一样需要高昂的物流储存成本,而是一如既往地走下沉路线,当店制作,成本几乎仅限于杯子本身。在1688上,一线货源中,这种杯子的杯均价格仅仅在0.1元~0.3元之间。
对于品牌来说,这样做无疑是赚的。
而在加盟的蜜雪冰城商家看来,这门生意却远不止这么简单。
现在是夏天,制冰机制冰能力毕竟有限,短时间内如果突然爆单,对于商家来说就将面临极大压力。
有蜜雪冰城加盟店主就埋怨,“比如短时间一两百单都要冰块,制冰机忙不过来,又不能让顾客投诉,我们就只能去外购,而且冰块一旦冗余又会挤占空间和资源,这成本就又要高很多,最后算下来,员工累得要死,赚不赚得了还两说”。
供需短时间逆转,冰杯生意没那么好做
和茶饮店相比,专职可食用冰的制冰厂们也需要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
最重要的,是冰杯的销售渠道问题。
当前,中国零售消费市场上,线上抢食线下是一大趋势,而冰杯的商品属性,则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在常用的电商平台搜索“冰杯”,搜索结果几乎只有各种“创意杯”、“保冷杯”这种纯杯子,因此冰杯几乎远离了物流时间在几天左右的异地配送,而主要是即时零售,特别是只有线下,才有更加具体可触性更强的消费场景。
这一点,无疑是逆势的。在许多人看来,夏天40度的时候,比起出门在外寻找便利店买冰杯,不如待在家里不出门来的简单直接。这就在商业逻辑上出现了矛盾点。
图源:淘宝、京东、拼多多搜索结果
好的商业逻辑,应该是顺势而为,如何触及那些在炎炎夏日,不愿出门的年轻人,说服他们去买冰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不止如此,由于特殊的商品属性,这些食用冰制作企业几乎只支持批发送冰,从企业到消费者之间,需要经历层层传导,这其中的利润磨损可想而知。
从整个冰杯市场维度来看,行业前景更加复杂。
作为从日韩传入的舶来品,冰杯在中国的两大邻国早已衍生出了多种玩法。
早在2012年,韩国便利店品牌CU就推出过冰杯和袋装饮料品牌Delaffe的套装产品,大获成功。到了今年,CU又推出了韩国最大的特大型杯冰杯,这款冰杯的盖子有2个吸管洞,适合与家人或恋人分享饮料,也更适合户外演唱会、露营等户外活动等场景分享饮品。
另一大品牌아미则主攻融化速度更慢的品类,据悉,其使用的65mm冰块密度更大,与饮料的表面接触较少,因此融化速度更慢。
而日本市场上则已经出现了纯冰杯、碎冰、1.1kg的板冰产品。同时,还可以根据搭配产品的不同附赠不同盖子。此外,也有企业主攻融化速度更慢的冰杯,甚至以此为卖点对外出口。当前,在日本,冰杯年消费量已经达到25.7亿杯,在中国市场潜力之巨大可想而知。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与日韩的饮食习惯尚存差异,与日韩一年四季都爱吃冰、喝冰水不同,在中国,冰杯仍然主要是夏季品。“多喝热水”,仍然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眼里的养生主旋律。
此外,冰杯本质上仍是一种辅助商品,很难唱主角戏,作为平替消费潮下的产物,冰杯热能持续多久尚未可知。
冰力达和冰极限等许多制冰厂家在前、奥雪、大桥道、唐府等冰淇淋厂家加入冰杯赛道在后,还有农夫山泉与蜜雪冰城作为各自行业领头雁入局。短时间内的火热,提高了冰杯这个细分赛道的参与度。
而众多大小公司短时间的集体发力与抢占,也让冰杯这个本就不宽阔的赛道更为拥挤。行业价格战与产品内卷的情况,已然出现。其后,市场进入稳态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出清与淘汰或许马上就会到来。
但如农夫山泉或者蜜雪冰城这样主业就是茶饮,顺应当前年轻人的冰饮潮,尽早入局冰杯赛道,不指望冰杯产品本身挣钱盈利,而是希望通过“冰杯+”促进自身原有饮品,则是提前做好了消费者调研的提前布局了。这或许会是他们的一个小业务布局,也可能是一次“神操作”。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