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转载转发分享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每日每篇精品推文
人口抚养比,负担系数: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分年龄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组中每1 000名妇女的全年活产婴儿数。分年龄生育率在不同年龄组有明显的差别。在一般情况下,20 ~29岁年龄段的生育率处于育龄期间的最高值。资料表明,20 ~29岁的生育率占全部生育率的80%以上,往往越是低生育地区,这项比 例越高。年龄组生育率的起伏,能明显反映晚婚、晚育及控制生育的效果。计算年龄组生育率对预测人口趋势有重要作用。
人口迁移率:是一定时期人口在地理空间上位置变更的强度。从一个国家范围看,人口迁移是指国内各地区 (如省、市、县) 间的人口移动。这种移动是人口在地理上的再分配,不会改变一国的总人口数,但会导致地区间在人口数量、构成和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生变化。正确核算一定时期的人口迁入、迁出数,应明确规定统计的地区范围和人口范畴 (指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国内人口迁移,通常是指常住人口改变常住地向另一地区 (省、市、县) 迁移。
户籍人口:是指公民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这类人口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注册有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户籍人口数一般是通过公安部门的经常性统计月报或年报取得的。
常住人口:指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也包括流动人口在所在的城市居住就称常住人口。常住人口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
问题 |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
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
原因 |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
影响 |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社会需求不旺,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 |
措施 |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延迟退休,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
趋势 |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人口问题 |
解决措施 |
人口结构不合理(如男性比重偏高) |
转变生育观念 |
人口老龄化 |
放宽生育政策,延迟退休 |
人口素质较低 |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
人口流动规模大 |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等 |
人口问题的三大挑战
挑战一:不婚、低育、少子的困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仅1465万人,出生率为10.48‰[4],为1949年以来的最低值[5]。同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4]。中国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经连续四年下跌。
从地域来看,东北三省出生率最低,仅为6‰左右,也因为低出生率而导致其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值。而人口密集的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出生率也分别只有8.12‰和7‰,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报2.63‰和1.50‰(数据源:国家统计局)。
另据民政部统计,2019年中国共办理结婚登记927.3万对,同比减少8.5%,结婚率6.6‰,结婚率已经连续6年下降。2019年中国新增离婚470.1万对,同比增加5.4%,离婚率3.4‰,离婚率已连续增长17年[6]。
结婚人少,已婚的生育数量也少。
据Wind数据,过去60年,中国每名妇女的生育数,已经从6个左右,一路掉到了2.1的自然替代率之下。2018年中国每名妇女的生育数为1.69,和英国相当,在全球各国处于下游水平,仅略高于面临人口危机的日本、泰国等。而中国1.69数字的背后,还有二胎堆积效应的推动。
挑战二:二胎政策红利边际效应递减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7年以来,新出生人口中,二孩数量的比重已经超过了一孩,新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的占比近三年来逼近60%(图3)。这源于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的效应得到集中释放。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但考虑到一胎比例不足一半,生育率和结婚率连年下降,以及未来10年处于黄金生育期的妇女人数将急剧减少等因素,未来二胎政策的红利恐难持续。
图3:中国历年出生人口中,各孩次占比
资料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渣打银行
挑战三:未来二十年的婚配难题
由于“重男轻女”思想导致的非医学必要的性别筛查及人工流产,乃至遗弃女婴、弃养女童等行为,中国30岁以下人群,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的抽样调查,1990年以后出生人口的男女比例超过了全年龄段均值1.04,其中男女比例失衡最严重的年龄段为10-14岁和15-1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分别多出19.1%和18.39%(图4)。
男女比例失调导致婚配困难的情况,难以通过男女之间的年龄差获得代偿,因为2019年的抽样调查发现,与10-19岁相邻的20-24岁乃至0-9岁的年龄段中,男性人口也要比女性人口各自多出10%以上。
图4:2019年中国各年龄人口性别比
注:数据基于201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78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0年统计年鉴》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抽样调查时10岁-19岁的人群,恰恰是未来10年乃至20年的生育主力军。但是中国这两个年龄段不仅本身人口总量低(各自在总人口中占比仅略高于5%),而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婚配时无法通过年龄差获得代偿,这很可能将加剧业已存在的、因为人口流动和“男高女低”的传统观念等因素,造成的地域性和社会性的婚配困难,从而使得低生育率的挑战,在可预见的未来,变得更加严峻。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报告
中国老龄化程度正持续加深,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报告《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下称“报告”)。2020年至2035年,中国总人口即将达到峰值并进入长期负增长阶段,达到峰值的时间在2030年左右,峰值人口为14.2亿人到14.4亿人,此后总人口将开始进入负增长时期。2050年人口规模将下降至13.6亿人到13.8亿人。
人口老龄化呈现特点
人口老龄化程度区域、城乡差异明显。以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为例,65岁及以上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最高的前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重庆、四川、江苏、辽宁、安徽、上海、山东、湖南、浙江、广西,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和镇。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地区的劳动力年龄人口向城镇地区大规模流动,这种流动加深了中国农村地区的老龄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镇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水平。
健康状况随年龄增加而恶化,男性好于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至64岁的老年人口中,6.0%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仅有0.9%生活不能自理。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老年人口占比随年龄的增加不断提高,9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生活不能自理的占比20%以上。
中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家庭赡养、个人劳动和养老金三类。40.7%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主要依赖家庭其他成员给予生活支持,其次是主要依赖劳动收入(29.1%)和离退休金(24.1%)作为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主要依赖财产性收入作为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仅为0.4%。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挑战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中国的老龄化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远低于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中国的劳动生产效率还有待提高,居民财富还不能满足消费属性突出的老年人口的生活需要。
人口老龄化也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潜在消极影响。劳动人口占比和数量相对下降,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将会减少,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成本,也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不利影响。人口老龄化也会导致市场规模萎缩和生产活动活跃度下降,抑制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给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人健康支持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到2025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人,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接近4亿人。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人群体在生活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将是极大的挑战。
老龄化与城镇化叠加,为老年社会参与和老龄社会治理提出新挑战。在老年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老年人将脱离原有的熟人社会,进入城镇中的生人社会,导致个体的碎片化、原子化。这将会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带来极大的挑战。
报告认为,人口老龄化既有挑战也是机遇。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既是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又是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积极、科学、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构建与老龄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形成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新动能,如积极扶持老龄产业发展,发挥“银发经济”作用,如推动科技创新在养老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此外,老年人的人力资本开发潜力不可忽视。
人口老龄化未来发展
未来十年是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在此阶段要服务于分阶段走的现代化战略大局,主动适应、集中引领。他认为,政策发展要坚持分类指导和动态调整的原则。老年人群规模巨大,在城乡、地域等维度上存在显著不同,政策举措需要根据城乡、区域、性别、教育水平和老年人健康状况等特征加以分类,根据不同人群需求特点设立政策目标。制度建设需要坚持动态眼光,根据不同时期老年人的特征及需求及时进行调整。
报告认为,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一方面,通过建立税收优惠、带薪休假等措施,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开展老年人家庭照料者支持行动,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老年人家庭照顾者提供情绪支持、照护管理支持等,连接跟进所需要的照料和护理资源。
报告认为,要扭转近些年片面注重兴建机构的做法,机构养老重点要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重点提升既有养老机构的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报告还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出以社会保险为基础、商业长期照护保险为补充的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基础性的长期照护社会保险筹资,可考虑在降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缴费比例的前提下,整合对老年人的既有各类补贴,建立由单位、个人以及财政三渠道共同筹资的模式。积极鼓励商业类长期照护保险的发展,为居民的多样化和差异性长期照护服务提供支持。
试题链接
例题一: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 64岁)人口数之比。图示意1 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问题。
1. 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2. 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1.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2010年之前少儿抚养比持续下降,但占相当大的比例,即少儿人口比例大,而老年抚养比相对比较稳定; 2010年以后,少儿抚养比稳定在20%左右,但仍高于老年抚养比。2015年以后,老年抚养比_上升,这一过程变化主要是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故D项正确。老年抚养比与性别比例无关,医疗水平会影响死亡率,教育程度影响人口素质,故A、B、C项错误
2.答案: B [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2025年以后老年抚养比超过少儿抚养比,并呈持续.上升态势,即老年人口比例增大,将可能出现劳动力日渐不足的局面,故B项正确;人口迁移的主群体是青壮年,老年人口增多将使得人口迁移减缓,故A项错误;人口分布是否均匀与老年抚养比增大无关,故C项错误;老年人口比例增大会使社会养老负担加重,故D项错误。
例题二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以下题目。
|
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2. .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
B.1990 - 2000年之间
C. 2000 -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1.[答案] B
[解析]如不考虑人口的机械变化,人口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时,人口总数仍然保持增长态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时,一般是人口总量的峰值;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时,人口总量会逐步减少。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折线图分析,当地人口死亡率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出生率迅速下降后也稳定在较低水平,但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总量应该保持增长趋势。
2. [答案] B
[解析]本题特别需要注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为1990年~ 2000年,此期间≥65岁以,上的人口比值由5.59%增加到了7.74%,不同于“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
例题三
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 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 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1.答案: D 目前我国人口主要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吸引农村人口迁入,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
2.答案: C 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增加了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并非生态环境。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以提高大城市的城市人口比重,使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但小城镇城市化水平反而可能降低。
一键搜你感兴趣的热门文章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由于微信改版,打乱了发布时间,为了保证大家及时看到推送,可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设为星标)获取更多学习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为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的更多精彩推送, 请四连点击: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